刘炘明讲述自然养生是一门科学性的养生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医药卫生事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们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似乎疾病的发展速度已胜于医学的防范,人们还在遭受各种疑难病症困扰而忧郁。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分为三种状态;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近年来公布的调整报告是:健康状态的人群占4%多,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90%,疾病状态的人群占各5%多。也就是说有95%的人群还在受着心理疾病困扰,以至现代医药卫生技术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的需求,而且据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的病都是心理压抑所致,这不得不引起远见卓识的能人志士探求健康保健新的途径。
自然养生与现代医药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养生注重提高人体的自健身心功能,通过能量聚积增强人们的体质,增强抗病的能力。通过修心养性来平衡心态,让心理平和,实现主动的积极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并运用心理能量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由于心理能量启动后,通过调动自然的能量与心理能量,对身体的疾病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作用;那么代医药学呢?侧重于已发生疾病的救治,以减少死亡,促进康复,其预防手段不是以主动的,而是被动方式出现。
实践证明,一旦有人患了疾病就很难完全恢复健康,主要是这些人患病后,都喜欢依赖药物,这样的心理不仅是有病,即使没有病这种心理也已经在亚健康状态中徘徊了。这正是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的注解。
由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自我保健,自然养生调理,这一理念非常正确。同时我们还认为:自然养生与现代中医药,心理学有机的结合,对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形成完美的统一,也是治愈疾病有效的方法、更符合医学康复发展地客观规律。
这样,通过心理能量和自然能量有机的结合,为大家健康长寿走出一条新途径。自然养生关键在于理解其科学性,掌握其中奥秘。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养生不是通过药物,而是通过自然能量,达到预防疾病,调理身心健康,增强身体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古人防病抗病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人们用来修心养性,益寿延年,提高智慧的有效良方。
心灵和谐是自然养生的关键,它不仅是通过放松以心理能量来养生,而且通过身心合一,自然与人体合一来养生。自然养生中,我们首先要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实质性,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不可分等......
现代多数人坦露心愿:不愿意久居大都市,都喜欢山青水秀,繁花似锦、自然园林中去感受和享受生活……
一、正确认识传统养生文化
在我国,常将传统养生归为道家养生、佛家修心、儒家修身。我们认为:传统养生文化应以道家、佛家、儒家、医家综合为一体,不分门派,不分道法,一切道法自然和顺应自然,汲取精华,祛其糟粕,这才是自然养生提倡的科学性。
1、道家的养生思想: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人体性、命双修:即涵养道德以修性;锻炼自己性能以修命。并概括提出了人体功能结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也就是说:人体是由生理功能系统和心理功能系统,以及组织系统构成的生命统一体,使精神和心理能量形成一体,没能分离开,身心合一,才能精神内守,疾病自除。
身形意三者相互相存,密不可分,分离了就是生命的解体。三者的健全与有机统一才会健康身心。增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与组织功能,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为此,老子明确提出了修炼目标:“尊道贵德”以修性;“专气致柔”以修命。前者可以使人心境明净,心理平衡,自然可以增强心理功能;而后者专气何以能致柔?在于它能增加细胞内外压力差,促进细胞内外的物质能量交换,提高细胞活性,自然可以“致柔组织弹性,组织功能的改善自然可以增强生理功能。由此,健康长寿的根本问题,即增强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组织功能,精神专一,以致人的心神不会杂乱,心理不会出现过大的压力。”
我们平常所说的“气”是什么呢?除表面的呼吸之气外,还可以理解为促进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的动力。而循环系统功能又是其系统功能的能量源。动力基础与能量源的增强就是生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人体身心康复,益寿延年。
人的心理功能反映为性格、情感和思维,而思维是最积极、最活跃、最生动的功能。心理功能的增强自然包括思维功能——即包括脑细胞活化度的提高。这就为提高智慧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佛家的养生思想:以释迎牟尼佛祖创立的佛教经典为基础。主张“明心见性”。即突出强调修心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过:佛家修行的目标是大智慧,健身作用是其副产品。修心注重的科学意义在于它能增强心理功能,其中就包括思维功能,思维功能提高了,因而智慧水平也相应提高。智慧提高了,心理迷惑问题少了,人也就健康了。
而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都是人体重要功能,具有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协调其系统运行,同时也能产生健身作用。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的禅宗六祖——慧能明确提出了“双修是正”的观点,促进了释家的“修心为上”向性命双修的方向发展。这一位不识一字的和尚,以辩证思维方式为外来文化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表明了佛家修心的价值,同时也表现了佛家的上层境界地修为。
事实上健康的方式不是在于什么药什么方,只要心理能量,心性到位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健康了。
3、儒家的养生思想:儒学其先师孔子提出“学而忘忧”和“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学观点。其理解是:在静心致志的学习中可以忘却忧愁,有益于心理的情绪稳定,就有益于健康,学习知识可以扩大视野,舒展胸怀;讲究仁德可以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与社会的和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养成修性与灵活性辩证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保持心理常乐、身体健康长寿。
同时在文化实践中也形成了学与练(练字、练琴、下棋、看书、画画,赏山,悦水)辩证统一,治学与自然养生辩证统一的儒家风格。这种方式之所以能够延年益寿,在于它可以促进人的心灵深处静谥。心境平静,气血活跃,精神专注、心理稳定、心身和谐、思维敏捷,即可促进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长期处于忘我,无我之自然养生状态。
4、医家养生思想: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的开篇就讲了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学观点。强调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精神安定与预防疾病的要领,对于预防病及治病都有重要意义。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也很重视养生实践与应用研究和临床运用,因此他活到八十多岁长寿的年龄。
中医学在整个医学中,应分为三部学科,即养生学、诊断学、治疗学。现在的中医学,不知什么时候把养生学抛在一边,置之不提,认为养生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玄学,与中医学并无多大关系。个别年轻医生甚至有这样的言论,当患者问他中医师为什么不诊脉,他说:那是老一套,我们中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不用这套方法了。果真如此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就丢掉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的特色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色。
二、自然养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总是在前进,科学也总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自然养生也在适应新时代的形势发展,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养生观念。江主席也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适应现代人的养生步伐,我们必须通过特殊的方法来适应现代人们健康的需求。简单说来,遵循以下原则,方才迎得人们的接纳与尊重。
1、养生方法要科学,有特色和创新,适用性强,要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坚持科学态度,不断总结科学方法,提高辨别与抵御迷信等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干扰的能力。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向科学化目标前进。
2、养生预防为主的原则,要防患于未然,“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要等到有了病才想到养生的好处,平时应做好预防疾病的发生,要有保健与健康的意识。
3、回归自然的原则,生命离不开自然。只有不断增强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才能有效抗御疾病的侵扰。要不断营造出美好的自然养生环境,才能让我们与自然规律同步。如果说我们失去了自然环境保护,身体就会减弱调节功能,降低抗御自然变化的能力。
4、辩证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双重性、两面性,自然养生实践也不例外。在思想上、实践上都不能绝对化。要避免不顾自身特点的死套路、硬框框的制约。要将心灵打开,做到没有压力。
5、平衡原则: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平衡。人体存在很强的自我平衡功能,只要不用主观意志直接支配的自然状态,就可以自然趋向平衡,有效调节身体的平衡,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详见《自然养生》一书)。
6、实践第一原则:自然养生问题主要是实践问题,是在持之以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研究适合自己的健康长寿规律与技术方法。“纸上得来终非少”,“嘴上闲谈是非多”光说不做,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不能解决自身的健康长寿,就无法深得自然养生的科学养生原理。
三、自然养生重在平衡
人体的健康在于人体的阴阳协调和平衡。包括体内的阴阳平衡与内外的场能平衡两方面,即包括体内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综合平衡和与体外(大自然)的交换畅通及身心的平衡。凡影响平衡关系的因素都是健康长寿的威胁,其主要表现是:
1、自然环境失衡:主要是现代污染:空气、水质、土壤、食物污染、噪声、强光、电磁、化纤、腐浊等各种危害自然环境的事物和平衡的人为污染,其结果均是自然环境和人为所造成的。
2、心理失衡: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多元化引起的心理功能不适应反应,表现为:精神污染、心理压抑、情绪浮燥;思维局限、认识片面、行为偏激,情绪紧张等一系列性造成心理系统调节功能下降,不断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同时还造成行为失常而直接危害人本健康,甚至生命。
3、五脏营养过剩:人们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营养学理论与其形成的习惯观念的片面性逐渐显露出来。这种片面性导致体内脂肪、胆固醇等营养物质过剩;宿便、痰诞、尿糖等体内垃圾过多。既造成脏腑负担加重、运化功能下降,又给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赤潮”灾害的发生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所以这是危害健康的天敌。
4、过于贪欲:贪欲(不包括合理合法的正当利益),就是心理永不满足。古语云:“知足者富有,知足者常乐。大厦千间,夜眼八尺......”其实这些道理告诉我们要知足,而过贪会使心理功能处于超负荷的不平衡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心理功能的过快衰老,从而危及健康长寿。
5、过于物欲:就是贪欲物质。表现为权、钱、名、威都想占有,吃、喝、吸、用、玩没有满足。既会加重心理不平衡,又会加重脏腑损耗营养,还会毒化社会环境。
6、放纵性欲: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一般细胞分裂一百次以后就出现衰老,而精细胞可以分裂一千次。由此不难理解,精细胞的过度耗散会威胁健康长寿,也不难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精髓,倡导为什么很重视“炼精,固精”。那么过去的帝王,英年早夭就是缺乏科学养生的内涵,就是因为纵欲过度。
7、计较得失心:也就是心理只想得到不愿意付出,贪了便宜则是喜气洋洋,失去了就耿耿于怀。按《自然养生》理论讲,这是自己给自己聚积其不良信息和不好的能量,按《自然心灵释放》理论讲,这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打结,按《心理场能理疗》理论讲,这是一种不良好的场能,无法过度到心灵深处的平衡。
8、嫉恶如仇:这个词语通常用在人们对坏人坏事情的痛恨,从心理学角度讲,你一个恶人当成发仇人,那么你心中处在仇恨之中,这样将在自己心理种下恶性意识,动荡了心神。也就是说,我们缺少对事物的包容性,容易造成心胸不开阔,思想狭隘。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不顺心和不如意的事,我们应理解和宽容,否则长期沉浸于仇恨中,很难让自己有个快乐的心情。同时我们也不能与别人比享乐和财富,别人非常优秀,我们不嫉妒;别人优秀我们随时以良好的心态祝福别人,以感恩心态感恩社会,这样自然就会心情愉悦,身心健康。
从以上八条心理剖析中,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健康长寿的身体,不能总沉浸于享乐、拥有、嫉妒、得失、放纵、失衡等心态中。否则就会对健康、快乐构成威胁,同时也成为长寿的慢性“杀手”。
四、自然养生的科学性
我们提倡的自然养生的科学性,不只是简单的讲自然养生的方法,而是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科学的健身原理,心理学原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自然养生中含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科学理论内涵。现代科学、医学越发展,越能揭示证明它的科学理论性与实用价值。所以自然养生的科学性的基本途径是:现代科学前沿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即用现代科学的最新观点和传统养生的经典理论来指导养生实践,并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总结研究出适应现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养生新理论和技术方法。
养生术可能追溯到上古时代,先民们健身抗病的简单方法,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门运用心理能量治病的方法。但随着人类不断进化,人们在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同时,也加上了自己过多的主观因素,以致形成精华与糟粕同在的复杂局面。所以,继承传统养生学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蕴涵于古代经典和医学典籍中——“道法自然”中,其方向应是“返本归源”,“返朴归真”。前者就是回到古代经典理论上去,剔除“歪嘴和尚念的歪经”;后者就是排除过多的主观因素,回归自然真实。
由此才能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和清除其糟粕——迷信与神秘思想,门派与宗教观念,超自然与二元论观点和各种荒诞邪说。而在研究古代经典时则要着眼于发掘精华,避免因不理解误把精华当糟粕。
自然养生,是天然、绿色,无副作用的养生方法,也是我们在心理学基础上,敞开了认知,为我们健康快乐扫清了障碍,这就事半功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