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自然健康心理学中修心怡性
自然健康心理学中修心怡性
来源:昕明健康中心 作者:健康爱好 发布日期:2019-11-26 点击次数:1393

自然健康心理学中修心怡性

现代许多人生活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过大的压力,使好多青年才俊英年早逝,事业如日中天的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在市场无情的竞争下,我们应该学会忙里偷闲,抽出时间来进行心理及身体的调理,学会养生之道,这才是明智之举。

在繁忙工作之余,如何放松自己?可以采用静坐之法。双目微闭,姿势坐正,全身放松,大脑空净,或观想着美丽的大草原,或者观想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思想不能集中,也不要勉强,可以回想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自己引导自己放松,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在心理平静的状态下,静坐时基础代谢相应下降,使体温有所下降,既能恢复体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健康长寿,保健养生之功效。

提到心理养生,一般人认为是心理有了问题,才开始进行心理养生,其实这是对心理养生的一种误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养生,不是一般人所留意的饮食口腹之养,而是人们很少注意的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调节。事实上,心性的平和以及良好道德习性的养成,远比用一些药物预防疾病有效。

《易经》中有一“颐”卦有关养生,它不仅谈形而下学的养生,也涉及形而上学的涵养,而非仅仅是人们想象的那种悠闲生活,而是心理静心,快乐,还能乐于助人。

我们再看《象传》对“颐”卦的解释,其云“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多易失,少言少生麻烦。”大而言之会招致祸患,这也是从处世的阅历方面说的。

再从生理方面说,言语太多费口水,也容易伤神。何况慎言能免灾,则养生之意志在心中。倘若饮食节制,可防生病,这是消极意义上说的。从积极意义上讲,少饮食,有益于长寿。不信你看,生物界大凡生理代谢慢的,生活周期也相应较长。

饮食之“节”, 不仅是节饮食,还可进一步上升为节省生活食品,成为一种良好的品德。人是大自然中一员,不可暴殄天物,不能随便浪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东西。如果一个人享受过度、完全透支,就会缩短寿命,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放松身心,可排除心理恐慌和扭曲,使身心处于平和状态。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慎安;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耻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应坦荡,既怀律己之心,又修从业之德,如此身处不同的环境也会从容应事,智慧处理人情世故。遇事懂得权衡利弊,做得恰当好处,既可免灾避害,还会健康快乐。

中国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象对于盲人来说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来讲也不可能全部尽知。对世界的一切要有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荣誉和成功。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让心理趋于平衡状态,该放手时就放手,珍惜今天的生活。

我们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学做不可穷尽的学问,以有限的岁月做一番有益的事业,权利和荣誉最终是过往云烟,唯有心灵的安宁及心理的平衡,才是我们要的生活。




养生导师

最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