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第七节课:自然健康良好心态
第七节课:自然健康良好心态
来源:昕明健康中心 作者:健康爱好 发布日期:2019-04-30 点击次数:2019

节课:自然健康良好心态(备注:本课程讲稿是三明导师讲课过程中的整理稿,解释归成都自然辟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各位有缘的朋友好,感恩您了解自然健康文化课程。

人们常言: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健康,在心理学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实际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事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呢。

《左传》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诸侯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最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始终非常烦乱。”然而,他妻子说:“王心荡,王禄尽矣。”意思是说,您既已失去内心的安宁,那您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了。

隔了没多久,这位诸侯不知怎么就去世了。这充分说明,人的心理状态能够影响到人的生理状态,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的生命。

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抑郁,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痼疾。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会给生活和事业带来不良的阴影。

中国人过新年或建新房,都喜欢在大门口倒贴一个“福”字,把“福”字倒贴的寓意是在新的一年“财进福到来”。这样的做法就是通过输入良好的信息来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有喜气和财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信息能量的聚积”。

从前有一位臣相,总是心情忧郁不快乐,晚上睡眠也不好,他在想,他到底在想什么,要什么?他已经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不缺什么,为什么心情忧郁,高兴不起来,有一天他同下人一同到郊外走走,来到一座木桥边,看到一个乞丐在木桥下睡得很香,他停下来叫醒这位乞丐,同时给了这位乞丐几个馒头,乞丐见到今天有人送东西,不用出去讨饭,脸上笑得特别灿烂,臣相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乞丐回答说,“你真好,今天不用出去乞讨了”。臣相在想,一个乞丐能在木桥下睡得香,能有几个馒头就高兴不已,立刻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与无都是心态的作用,人只有活得心神安适、无忧无虑、内心充实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状态里,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幸福才会永远伴随自己左右。原来他的忧郁每天都在有为中寻求出来,乞丐的快乐在于无为中自然生存,从此,他回到宫中在也不忧郁了。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讲,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心理上是否真正快乐,因为只有拥有了快乐,您才能轻松拥有自然健康。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可能保持自然健康。这一论点不是现代才提出来的,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意识到了“心安则神正,神正则意纯,意纯则无病。”《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是这个道理。

《管子·内业》,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养生的专篇。“内业”是什么意思?内,就是自己内心也;业,就是一种自健术也。可理解为“内业者,自然养心之术也”。

管仲在谈到“得道之人”的自然养心之术时,就提出了我们要具有“四心”的心理状态:一是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二是要有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强固,可以为精舍”。三是要有全心,“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四是要有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想要做到“四心”标准,就必须采用一定的自然心理养生方法。管仲在《管子·内业》篇中把它归纳为: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能收到皮肤光泽、耳目聪明、筋伸骨强的效果。

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即为“喜怒忧患”。他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保持心平气和,节制五欲和喜怒二凶,所以他说:“平正擅胸,论治在心,以此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胸。”

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界的干扰,则能身心安乐,正所谓“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而不诱,见害不惧,宽舒不行,独乐其身”。

传统养生学认为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守一”就是清净养神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也认为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即守一)是一种自健和自我调节的良好方式,既能避免神经系统遭受外界影响,又能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具有使人生活安宁、修心养性、健康长寿等多种功效。

总之,拥有良好的心态,还必须懂得自然变化规律,子午流注之原理,才能获得自然健康,第八节课中分享自然健康子午流注,下面静心倾听解开心灵的痛楚。




养生导师

最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