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还阳——道家养生之道答疑(1)
问: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答: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修德的目的,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功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修德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问: 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答: 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
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炁生”,这个“炁”,乃是 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炁。短短四个字,高度概括了 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 道家寡欲,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因此
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