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传统文化结合心理学助健康的作用
传统文化结合心理学助健康的作用
来源:昕明健康中心 作者:刘昕明 发布日期:2022-12-22 点击次数:1665

传统文化结合心理学助健康的作用

转载刘昕明老师10年前的文章——传统文化结合心理学助健康的作用。

传统文化应在心理学中广泛运用和结合,才是心理学建立健全发展,也是对心理学深化的很大推动作用,故此有必要探讨她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以传统养生文化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对于各种学术问题,我创立的自然健康文化一直本着“虚其心,实其腹”的原则。文章遵循千人千语,每个人都有他看问题的角度,无所谓对与错,更何况任何一家学说都有其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排斥任何学说和任何人的观点。

倘若我们自以为是,闭门造车,那就完全被局限在弹丸之地,又怎能拥抱世界!而传统养生文化的确很富有智慧,极富哲理,我们得用心去体会。净心禅悟,方才获得智慧。

当然我们始终认为,任何事物、任何学说、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广纳百家,才是一个学术人应有的胸怀。在此,有关佛、道,以及自然文化、无为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作一个初步探讨。为了更能让人理解,接受,我们暂时不去深化多学说,我们就以佛学文化深入分析,自然就能明白其它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

佛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历代高僧的弘扬光大,许多帝王将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学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真实的写照。

而佛学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放射出辉煌灿烂的光芒。

佛学思想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的禅理和教人行善积德多做好事的理念;放下执著,减少欲望,追求空净,主张万事随缘,慈悲为怀,禅定空灵等,深深扎根于广大佛学人士的心田。

这种良好的心理修为,无疑对健康人的身心是非常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在平和、静心的状态下,对心灵和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心理的异化问题在这个信息时代变得越发突出。人们在身受竞争非常激烈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苦恼和心病也纷沓而至,以致心理问题也愈演愈烈,颠覆动荡着人们的心神,也迷失了人的本性,迷惑着人们的心灵。

因此,心理健康文化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与重视。现代心理咨询重点要解决求助者三大问题,一是如何消除心理障碍,二是怎样保持心理健康,三是想办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佛学文化中的修行方法完全能够解决这三个问题,让人自然而然达到心境开阔,从而就会身心健康。

源起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可用来分析解决人的一些心理疾患。而作为东方特色哲学的代表,以“修心养性、行善积德、普度众生”为本的佛学思想中也蕴含着许多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启示。

比如强调多做善事、清心寡欲和心平气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保持一种超然物外、超越痛苦烦恼的良好心态。这些佛学中关于心灵问题的有益思想及方法,有助于拓展现代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问题的视野。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隐藏着一颗未来发展的种子,我们的任务便是帮助这颗种子发展、成熟,直到发挥它的最佳潜能。”这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句话,然而却足以代表所有探索人类心理奥秘,希望人类幸福的心声。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摆脱心灵枷锁?怎样淡然面对成败得失?对金钱美色的诱惑如何有效遏制?……平时如何做到心无牵挂?彻底实现心灵自由获得自然身心健康,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关注的,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师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不断地努力了解自我,特别是人类特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更需要一种独特的心灵归宿感。否则,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寄托,他的心是飘浮的,这样持续下去,出现心理障碍是迟早的事。

所以,无论是从抽象的哲学视角,还是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出发,心灵的归位都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在解读心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推广应用,收获颇多。它对和谐人际关系、调整自我心态以及和谐社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学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认识整个世界、了解人类自身和如何立身处世及怎样对待我们身边万事万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的心灵开启了另一扇窗户。

特别是影响了整个东方几千年的佛学文化思想,其巨大的哲学思想库存,对我们这些身处儒、释、道文化熏陶下的人们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感受人生的幸福有很深的启发和教益,对我们获得身心健康作出了一定贡献。

佛学文化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也有它自身的文化体系,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在某种意义上它与心理学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在现代心理学诞生以前,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人的心理现象,特别是人的心理与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将人的精神活动归纳为“五志”,即怒、喜、悲、思、恐。与之相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肺、脾、肾,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便是这种心身关系的总结。

中国许多经典著作里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心理学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先秦的儒家文化和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心理学的理解与阐述都是非常到位的。可见中国在几千年前,都已经在研究心理学了,可惜到了今天,我们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与国外相比依然相差甚远,真是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运用机构也应运而生,以致这项朝阳产业越来越光辉灿烂。

心理健康的定义很多,如: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德、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人的身心潜能。尽管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各种定义都在强调“和谐”,即人自身认知、情绪、意志的协调一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度适应,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

为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们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展开了对各种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的讨论。

无独有偶,几千年来佛学从另一个与科学主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探索着人类的心灵世界。不难发现,佛学思想中许多关于人的基本假设与现代心理学思想不谋而合,佛学的某些修行方法和它倡导的许多言行,也可以给现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带来新的启示和方法。




养生导师

最新发表